1、格律
(1)平仄:单个汉字发音的音调
a、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包括:平、上(第三声)、去、入。其中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四声当中平声属于平仄当中的平声,而另外三声上、去、入则属于平仄中的仄声。
b、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相同。上图中的黑色线条对古代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四声的连接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其中阴平对应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而阳平则对应现代汉语中的第二声;属于仄声的上声对应现代汉语中的第三声;属于仄声的去声则对应现代汉语中的第四声。
c、上图中用灰色线条连接起来的有关属于仄声的入声的演化是学习近体诗中平仄最让人费解的了。虽然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但在普通话当中,入声字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是分别演化派进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二、三、四声中去(也就是派进了古代汉语中的平、上、去三声当中,也称之为‘入派三声’)。当然对于演化成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的字我们无需担心(因为三、四声所对应的上声和去声本就是属于古代汉语中的仄声),所以令我们困惑的就只是演化成现代汉语中一、二声的入声字(即入声演化为平声的情况)。而这一困惑是需要依靠查字典或者韵书才能消除的(当然如果你非常幸运地发现自己的方言就能辨别入声字,那你就一个人自己偷着乐吧)。这里素师推荐使用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d、这里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柳宗元的《江雪》作为例子来说明入派三声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的绝(jue)、雪(xue)、灭(mie)都是入声字,分别演化派入于平、上、去三声当中。
e、古仄今平、古平今仄和可平可仄。
古仄今平: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入声派入平声。例:黑、白、竹、屋、绝、笛。。。
古平今仄:俱(ju第一声)、论(lun第二声)语
可平可仄:看;听;骑(qi)马(平)、一骑(ji)红尘妃子笑(仄)
*素师说,在读近体诗的时候要么用方言,要么用普通话。不要四不像。
(2)韵律:诗从平水韵,词从词林正韵。不可用中华新韵(完全丢弃了入声的概念),中原音韵。
2、体式
(1)诗体
一般而言,我们当下所说的古诗指的是诗体当中的古体诗。古体诗不受平仄的束缚,但是受韵的束缚(这是在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以沈约、谢眺等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从消极的“回忌声病”发展到悟出积极的平仄规律,又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规范了格律之后脱离出来的体裁)。
那诗体中的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就是我们当下学习的诗体。它不但受平仄的束缚,而且受到押韵的束缚。其中由八句组成的称之为律诗,四句组成的称之为绝句。在律诗当中又有五律(每句五个字)和七律(每句七个字)之分,相应的绝句也有五绝和七绝之分。
(2)词体
3、诗律(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上图中的竖线表示仄声,横线表示平声,三角形表示押韵。在一首诗当中有四联,分别为首联(第一、二句)、颔联(第三、四句)、颈联(第五、六句)和尾联(第七、八句)。一联的前一句称之为出句,后一句称之为对句。
(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第一、三、五字不考虑平仄,第二、四、六字平仄分明。
(2)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不符合即为:失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的平仄一致。不符合即为:失粘)
(3)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4)不入韵的句末必为仄
*三平尾和三仄尾是大忌(此时的五须论,五律和七律皆如此)
*平起还是仄起看的是首联出句的第二个字。
4、作业
(1)在唐诗三百首当中找出一首诗: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言律诗,抄写一遍标注平仄、押韵。
(2)预习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