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态规划的递归写法(记忆化搜索):重点在于如何记录子问题的解,从而避免下次遇到同样的子问题时重复计算。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例:
int F(int n){
if(n==0||n==1) return 1;
else return F(n-1)+F(n-2);
}
然而上述代码会涉及很多的重复计算,由于没有对中间计算的结果进行保存,实际复杂度会高达O(2^n)。这里通过开一个数组来对已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保存。
int dp[max];
int F(int n){
if(n==0||n==1) return 1;
if(dp[n]!=-1) return dp[n];
else{
dp[n]=F(n-1)+F(n-2);
return dp[n];
}
}
这样可以将复杂度从O(2^n)降到O(n)。如果一个问题可以被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且这些子问题会重复出现,那么就称这个问题拥有重叠子问题。因此,一个问题必须拥有重叠子问题,才能使用动态规划进行求解。
2、动态规划的递推写法:其使用的计算方式是自底向上,即从边界开始,不断向上解决问题,直到解决了目标问题为止;而递归写法是自顶向下,即从目标问题开始,将它分解成子问题的组合,直到分解至边界为止。以经典的数塔问题为例
首先开一个二维数组array[i][j]对每层的数据进行存放,由于除第一层之外,每一层都至少会有一条重合的路径。不妨零dp[i][j]表示从第i行第j个数字出发到达最底层的所有路径中能得到的最大和。也就会有dp[i][j]=max(dp[i+1][j],dp[i+1][j+1])+array[i][j]。这里把dp[i][j]称为问题的状态,把这个式子称为状态转移方程。数塔的边界是dp[n][j]==array[n][j],而动态规划的递推写法总是从这些边界出发,通过状态转移方程扩散到整个dp数组。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
#include<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1000;
int array[maxn][maxn],dp[maxn][maxn];
int main(){
int n;
cin>>n;
for(int i=1;i<=n;i++){
for(int j=1;j<=i;j++){
cin>>array[i][j];//初始化数塔
}
}
for(int i=1;i<=n;i++){//边界
dp[n][i]=array[n][i];
}
for(int i=n-1;i>=1;i--){
for(int j=1;j<=i;j++){
dp[i][j]=max(dp[i+1][j],dp[i+1][j+1])+array[i][j];//状态转移方程
}
}
cout<<dp[1][1];
return 0
}
如果一个问题的最优解可以由其子问题的最优解有效地构造出来,那么就称这个问题拥有最优子结构。因此,一个问题必须拥有最优子结构,才能使用动态规划进行求解。
3、两组概念的区分
(1)分治和动态规划
分治和动态规划都是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然后合并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但是不同的是,分治法分解出的子问题是不重叠的,因此分治法解决的问题不拥有重叠子问题,而动态规划解决的问题拥有重叠子问题。例如,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都是分别处理左序列和右序列,然后将左右序列的结果合并,过程中不出现重叠子问题,因此它们使用的都是分治法。另外,分治法解决问题不一定是最优化问题,而动态规划解决的问题一定是最优化问题。
(2)贪心和动态规划
贪心和动态规划都要求原问题必须拥有最优子结构。二者的区别在于,贪心法采用的计算方式类似于上面介绍的“自顶向下”,但是并不等待子问题求解完毕后再选择使用哪一个,而是通过一种策略直接选择一个子问题去求解,没被选择的子问题就不去求解了,直接抛弃。也就是说,它总是只在上一步选择的基础上继续选择,因此整个过程对数塔问题而言,贪心法从最上层开始,每次选择左下和右上两个数字中较大的一个,一直到最底层得到最后的结果,显然这不一定可以得到最优解。而动态规划不管是采用自底向上还是自顶下下的计算方式,都是从边界开始向上得到目标问题的解。也就是说,他总是会考虑所有的子问题,并选择继承能得到最优结果的那个,对暂时没被继承的子问题,由于重叠子问题的存在,后期可能会再次考虑它们,因此还有机会成为全局最优的一部分,不需要放弃。所以贪心是一种壮士割腕的决策,只要进行了选择,就不后悔;动态规划则要看哪个选择笑到了最后。